科技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工作进展>> 科技成果

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满载丰硕调查成果

发布日期: 2013-09-23 09:27:40

执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研究DY105-16A航次任务的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远征太平洋115天,满载丰硕的调查成果,于11月28日顺利返回,停靠广州港。

据悉,此次远洋考察充分利用了深海浅钻、电视抓斗、海底摄像连续观测等“十五”期间我国自主发展的高新技术调查手段,对国际海底区域内6个海山进行了资源环境调查,获取了大量的富钴结壳样品、基岩岩石、多管沉积物、浅钻结壳、基岩岩芯等深海地质样品,以及海底摄像图像记录、单道地震记录、重力记录、多波束全覆盖水深测量记录等科研资料。由于对重点调查区域综合运用了高技术手段,使航次调查效率迅速提高,极大地促进甚至更新了对调查区域资源赋存状态、地质环境变化的认识,为完成国家“十五”期间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工作计划奠定了基础。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大洋海底资源的勘查,20世纪80年代,我国远洋调查船就在太平洋海底发现了锰结核富集区,并获取了锰结核样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自1991年以来,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组织下,我国先后组织了16次远洋考察,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圈定了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并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定了合同,争得了一块属于我国的金属结核矿区,成为我国在太平洋中一块宝贵的资源。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也由此成为我国远洋考察与开发研究的主力军。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后,世界各国对专属经济区以外深海大洋的竞争日趋剧烈。据介绍,美国正在讨论拟将海洋投入增加一倍;日本建造了比美国大三四倍的大洋钻探船,欲在海上称雄;韩国也提出“海洋开发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目标,走向国际竞争。面对当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调整其海洋战略的新形势,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我国也明确提出了“走向深海大洋”的目标。我国在太平洋的资源调查、南北极的科学探索和南海深海钻探的成果等,标志着我国深海大洋的调查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根据国际海底资源竞争的形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多种资源战略,远洋考察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十五”期间,在远洋考察中,我国依靠高技术手段,开展了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调查和环境评价,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带动了我国深海科学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深海技术、生物基因、采矿技术、矿物加工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深海科学与技术人才,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海底资源开发规则制定中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

执行此次航行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于2002年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安装了动力定位系统、全回转船艏侧推系统、光缆绞车、铠装电缆绞车、EM120多波束测深系统等大型设备。配合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该船还装备使用了一批我国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设备装备,成为我国具有国际水平、具备进行世界大洋资源环境调查能力的远洋调查船。

28日下午,来自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化学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9位专家对此航次调查进行了现场报告的验收。

据悉,“大洋一号”船在广州港进行补给后,将于12月初起航,执行新的调查任务。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