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航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期刊资料>> 大洋航次

大洋22航次

发布日期: 2013-10-16 13:57:50

2011年12月11日,圆满完成我国大洋第22航次环球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大洋一号”自2010年12月8日于广州启航历时369天,经历9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大洋第22航次是在中国大洋协会领导下组织开展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航次组织实施工作、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负责船舶保障,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国内外32家单位,218人参加了航次工作。

此次大洋环球科考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深海环境、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大洋调查航次,具有目标区多、空间跨度大、时间长、高新尖设备储备应用多等特点,各航段均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发现16个海底热液区、在西南印度洋我国首次布放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的试用成功、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深海声学深拖新技术装备应用等多方面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获得了历史性突破。

自2007年大洋19航次我国在西南印度洋发现第1个海底热液区起,经过四年多努力,迄今为止我国已在三大洋发现了30多个海底热液区,占世界三大洋30多年来已发现热液区的十分之一多。本航次具有以下九大新突破、八大之最和三大亮点,高科技设备使海底探秘如虎添翼。

一、九大新突破  1.本航次为我国新发现16个热液区(大西洋5个,太平洋11个),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南纬26度热液区是目前南大西洋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在新发现的东太平洋海隆南纬3.1度热液区采集到单块重达500公斤的多金属硫化物。

2.我国首次在南大西洋捕获了深海热液鱼和大量热液盲虾,其中热液鱼是可能的新物种,为热液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3.首次从不同深度的深海水体中获得了大量的微生物滤膜样品和大空间尺度范围内不同环境的基因资源样品,为深海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基因资源获取提供了重要材料。

4.我国首次获取了多金属结核环境特别受关注区内大范围、多站位、全深度的垂直剖面水体温、盐、溶解氧及营养盐等环境数据以及浮游生物、叶绿素、底栖生物和微生物样品,为我国参与国际海底管理局CC区环境管理计划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

5.我国首次在中印度洋80°E获取了密集的环境调查参数,为印尼贯穿流对印度洋环流及气候影响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现场实测资料。

6.我国首次布放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标,长期连续采集西南印度洋高纬度区域内的气象要素、表层及深层水文资料并通过卫星数据传输实现数据实时分析;布放并成功回收了大型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获得了东太平洋海隆宝石山热液区内长达111天的气象和水文资料;

7.我国首次使用无人缆控潜水器完成南大西洋硫化物新区探测调查,成功观测到非活动硫化物并取样。标志我国大洋科考机器人实用化取得实质性进步。

8.我国首次开展中深钻硫化物海区试用,在硫化物风化产物堆积体取得样品。为硫化物矿区评价开展了技术储备。

9.我国自主研发的声学深拖系统首次在洋中脊复杂地形获得了热液区高精度的海底深度数据和侧扫数据,为硫化物资源评价提供了有利支撑。

二、八大之最

1. 科学考察航次历时369天,离开母港440天,是我国大洋科考史上时间之最;

2. 航程57882海里,相当于绕赤道三周多,是科考里程之最;

3. 连续航行48天,航程达10950海里,横跨太平洋这一地球上最宽水域,是单航段航行时间、里程、横跨水域之最;

4. 共约600人次参加本航次考察工作,分别来自国内外32个海洋科研单位和大学院校,是参航单位和人员之最;

5. 对三大洋洋中脊进行海底热液活动及其相关资源调查,是中国大洋20年科考史中科学考察范围之最;

6. 船舶主机累计工作长达9845小时,动力定位累计使用297次,累计工作1511.5小时,是船舶动力保障之最,也是历年来单航次船舶操纵之最;

7. 发现16个新热液活动区,为历年航次发现之最;

8. 中深钻设备成功地获得了1.7米的硫化物区岩心样品,是获得海底岩心样品长度之最;

三、三大工作亮点

1. 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航程最长、参航人员和单位最多。

2. 发现最多: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设计,高效作业,本航次为我国新发现16个热液区。观察到具有热液喷口生物海虾、海蟹、海葵、管状蠕虫等,一次获得二百多只热液盲虾,是获取在极端环境下生物样品种类、数量之最。

3. 技术最新:中深钻首次海上现场试用,特别是在新发现的硫化物风化产物层下2次成功钻取岩芯样品。我国首次在洋中脊热液区成功实施声学深拖作业,为洋中脊热液区微地形和硫化物小尺度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首次使用无人缆控潜水器,标志我国大洋科考进入机器人时代。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