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海洋六号变身科普课堂 视频连线穿越太平洋至广州

发布日期: 2013-10-22 13:39:17

午后的阳光透过舷窗,洒进“海洋六号”的驾驶台。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温文的声音,打破这静谧,飞越万里,连接起广州和太平洋。

10月19日,“海洋六号”“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通过天上的卫星,将相隔万里的大洋与大陆、将漂泊在外的科考队员与守望在后的祖国、将海洋地质工作的今天与明天,紧紧相连。如这金子般的阳光一样,这太平洋上的科普之光,令人充满希望。

 

船长蓝明华介绍海洋六号科考船

“海洋六号”目前所处的时区,与北京时间相差4小时。下午1时,距离开课还有1个小时。全体参与海洋科普课堂的工作人员陆续来到驾驶台,各自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科普课堂虽然只有几十分钟,要准备的工作着实不少。流程协调、设备调试、镜头切换、场景布放,科考队员 “改行”当起导演、导播,也煞有介事。

讲课老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2时,海洋科普课堂开课。首席科学家刘方兰和四位科考队员端坐桌前,面对镜头,看得出来,他们多少还是有些紧张的。不过,当刘方兰亲切的声音响起,记者感到,弥漫在驾驶台的那份若有若无的紧张,慢慢消失了。

一连串的问题衔接起海洋科普课堂。

“海洋六号”是一艘怎样的科考船?船长蓝明华用谨严的语言,为孩子们全面介绍了这艘先进的科考船的性能。

“大海有多深?”科考队员朱峰的问题,似乎不是问题。大海有多深?课本早已给了我们标准答案,一用几十年。可是“海洋六号”船配备的最先进的多波束测深技术,改写了这个数字。

海底是什么样子,那里有资源吗?科考队员李琦娓娓道来,原来海底和陆地一样,有高山,有平原,有盆地。这里同样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硫化物、可燃冰。它们在等待着人类的勘探和开采。

那么,人类怎样才能勘探发现位于几千米深的海底资源的?问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科考队员于彦江运用比喻、拟人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帮助孩子们生动、直观地了解到各种先进的海底资源勘探手段。 

画面上实时传来广州课堂的场景。看着那些或认真聆听或奋笔疾书的中学生们,记者相信,这堂海洋科普课堂实现了它的价值。

或许科考队员们的语言不是那么妙趣横生,或许他们的表情不是那么轻松自然,但他们全都那么认真。如同刘方兰所言“我们将尽己所能,解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尽己所能,把海洋地质工作的点点滴滴,传递给万里之外的少年,传递给全社会。

“开办海洋科普课堂,目的就在于唤起孩子们、唤起全社会对海洋地质工作的关注。”刘方兰说。

海洋地质工作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海洋地质工作,特别是远洋工作的发展相对滞后,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更缺乏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群众基础。必须承认,只有当全社会关注海洋地质工作,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海洋地质工作并愿意投身其中,海洋地质工作的明天才更明朗,也才能在海洋强国的战略中发挥应有作用。

“海洋地质工作属于艰苦行业,只有真正热爱它的人,才能始终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刘方兰说。

记者观察到,“海洋六号”的人员结构非常年轻,人员主体是“80后”、“85后”,甚至一批“90后”也脱颖而出,在科考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就说这次参与授课的科考队员,全都是“80后”,于彦江和李琦,已经是调查部的技术负责,是大洋29航次科考工作的顶梁柱。 

“海洋六号”拥有一群热爱大海、热爱海洋地质工作的年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拥有足够的海洋地质人才。

“海洋地质工作同样面临人才断档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兴起,未来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空间必将大大拓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旺盛。”刘方兰说。

如何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这需要从长计议,而科普是一条正路。

“让更多人了解海洋地质工作,我们责无旁贷责任。”刘方兰说。这是海洋科普课堂的价值所在,也是“海洋六号”精神——科学责任,在实际工作中的投射。对很多人来说,几十分钟只是生命中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光;而对“海洋六号”、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中国海洋地质工作来说,10月19日海洋科普课堂的这几十分钟,也许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海洋六号”的飞机平台上,大洋29航次科考队员们,用温暖的、热烈的、庄严的欢呼,宣告了这新的开始。

授课结束后,“海洋六号”除值班外的全体队员来到飞机平台。整齐的队列,笔挺的制服,海风中猎猎作响的五星红旗。

向祖国问好!向亲人问好!向明天问好!

这尽情的欢呼,这灿烂的笑脸,这挥动的手臂,在这一刻,在金色的阳光下,行进在深蓝中的“海洋六号”,载满了神圣。

他们不是普通人,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大洋上执行着科考任务;他们也只是一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愿望。

“我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大洋,晕船很厉害。”

“我这次出来已经150多天了,也挺想家的。”

“我出海后,儿子出生了。我特别想抱抱他。”

“我父亲在我出海后过世了。”

……

可是他们都在坚持。

“科学、责任、和谐、进取。”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告诉记者 “海洋六号”的精神。

是的。“海洋六号”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践行着、维护着这个精神。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团队,“海洋六号”才能为国家带来丰硕的大洋科考成果,才能为孩子们带来这样一堂精彩的海洋科普课堂。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科学进步则国家进步。“海洋六号”“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犹如太平洋上的科普之光,照亮少年们的求知向上之心,照亮中国海洋地质事业的未来。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