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大洋30航次科考的真实记录:绞车间的紧急抢修

发布日期: 2014-01-27 09:54:54

1月6日 阴

近几天,受台风影响,海况并不好。仍记得刚进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时,滚滚的涌浪使“大洋一号”船前后颠簸、左右摇晃的经历。经过一个多月的历练,大家早已适应了海上的生活。

到了第一航段的尾声,还剩下几项作业任务。今天,首席科学家苏新决定要在1月7日进行长周期地震仪作业。首席助理周建平告诉记者,长周期地震仪用来记录海底地震和其他构造运动的震动波信号,主要用于研究洋中脊下的岩浆构造和岩浆活动,进而分析热液形成的构造机理,为热液区的调查与矿区的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为了获取坐底后地震仪的位置,需要使用气枪震源对其进行精确定位。整个震源系统包括气枪、枪控、空气压缩机、浮球及连接缆等。但是,今天下午绞车间在试用空气压缩机时发现有漏气现象。实验部主任张建华非常着急,和实验部人员商量如何修理。

来到绞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已经完全掩盖了我的声音,刺鼻的燃油味呛得嗓子非常难受,电缆旁写着“高压危险,请绕道行走”的字样……这个位于机舱第5层的车间工作条件艰苦,此时张建华和王通珠正在对空气压缩机进行排查检修。

张建华负责的实验部目前有6个人,主要负责操作及维护保养绞车、物品登记、危化品管理、上船物品绑扎加固、设备打气加油等工作。实验部目前有6个人,按照张建华的说法,“事多、人手少,而且遇到的多是突发状况。”

“大洋一号”船已经为我国大洋科考服役多年,设备不免有老化现象。刚到印度洋海盆区域时,重力柱作业就遇到了大A型架油管爆裂的情况。“当时重力柱刚下放到海底2000多米,如果修不好,设备就有可能无法回收。”张建华说,“每次遇到突发状况时,实验部就得马上抢修。”

很多大洋科考设备需要依托缆线下放到海底,这就需要实验部人员操作绞车下放设备。作业时,看似简单的绞车操作其实暗藏玄机。谷志珉告诉记者,“大洋一号”的缆共有7套,包括地质缆、同轴缆、铠装光电复合缆、磁力缆等。在绞车间,各种缆线让人眼花缭乱。绞车间3个绞车共用一个牵引绞车,不同作业还需要人工换缆。“比如,同轴缆启动时是2号、5号阀门,如果不小心启动了2号、6号就会导致缆线滚筒转动,缆线缠在一起甚至断裂。”张建华说,“如果船上的缆线出现问题,很多作业就不能进行。”

因为人手少,对于实验部的队员来说,也就没有白班晚班之说了,常常是一有问题就全员出动。在“大洋一号”船上,如果看到皮肤黝黑油光的人,十有八九就是实验部的人员了。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