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我国在西南印度洋首次抓获碳酸盐“白烟囱”

发布日期: 2014-03-31 14:21:36

“大洋一号”船时间2月18日18时30分左右,中国大洋第30航次第二航段在位于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第8个作业站位中,通过电视抓斗成功抓获3大块柱状碳酸盐块和一段碳酸盐“烟囱体”。该碳酸盐“烟囱体”的成功抓取,将有望成为该区域发育热液碳酸盐区的重要证据。

 

首席科学家陶春辉(右)向俄罗斯科学家展示“烟囱体”

 

首席科学家陶春辉在取样现场激动地说:“我们以前在这个区取得过碳酸盐样品,但还没有获得与热液活动相关的确凿证据。这次取到‘白烟囱’,对于研究该区域碳酸盐与热液活动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次作业抓取的样品包括碳酸盐及其“烟囱”和钙质软泥。其中,包括了一个完整的碳酸盐“烟囱体”。该“烟囱体”内部具有很好的环带状构造,表面有一些小的分支及其孔洞以及生物的附着物,初步推断其与低温热液活动相关。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抓取到的第一个较为典型的碳酸盐“烟囱体”。

 

碳酸盐“烟囱体”

 

据陶春辉介绍,早在2008年,我国大洋科考就在该区域附近取到过大量的碳酸盐样品,但是遗憾的是,科考人员一直没有获得很好的与热液活动相关的“烟囱体”样品。

 

第二航段现场地质样品描述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徐启东分析称:“这个‘烟囱体’的出现,估计与该区的碳酸盐与低温热液活动相关。相邻地区取到的类似的岩石应该属同一类东西,有助于我们研究和确定热液区的范围。虽然这只是一块小小的碳酸盐‘烟囱体’样品,却有可能成为叩开西南印度洋碳酸盐成因研究的‘窗口’。”

 

在取样现场全程观看的俄罗斯全俄海洋地质研究所科学家不住地对陶春辉说“very good”。据他介绍,他此前看到过大西洋的碳酸盐“烟囱体”,这次中国成功在西南印度洋抓取的碳酸盐“烟囱体”,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据。

 

获取的碳酸盐和“烟囱体”(黑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电视抓斗作业是在非常恶劣的海况条件下完成的。抓斗下放时间是当日13时14分,当时风力超过每秒9.2米,浪高超过3米,这也是电视抓斗作业的极限海况。此前,作业组人员曾4次就位,但终因“大洋一号”船未能通过动力定位将船定住而待命。

 

当天,经过一番努力,动力定位总算将船定住,作业组人员果断下放电视抓斗。据首席专业助理李怀明介绍,抓斗入水到底后不到半小时,大约在15时30分左右,电视抓斗就抓获到了“烟囱”。“时间非常短,非常顺利,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李怀明说。

 

链 接 海底“烟囱”  在海底喷发的富含硫化物的热液与周围的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由于矿液与海水成分、温度的差异,形成浓密的黑烟,遇到冷的海水后迅速降温,带出的矿物质结晶而形成烟囱状,高度可达10米,耸立于海底,根据颜色称之为“黑烟囱”或“白烟囱”。

 

“黑烟囱”喷出的流体呈黑色,烟囱体主要由硫化物矿物构成;“白烟囱”喷出的流体呈白色,烟囱体主要由硫酸盐矿物构成。(路涛)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