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一场漂亮的“团体战” 采薇海山区6套锚系“回家”

发布日期: 2014-07-23 12:05:41

烈日下海上作业3个小时,一套长1070米的锚系回到“海洋六号”后甲板上。“这是最后一套了,6套锚系全部完整地收回来了,都很顺利。”截至7月18日15点30分,“海洋六号”锚系回收工作组已经“奋战”了两天半。

这6套锚系在采薇海山区“值守”一年,带着一系列精密的海洋调查设备监测海山区环境并收集环境基线数据。锚系回收能否完整、顺利,关乎富钴结壳合同区国家海洋权益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硬仗”。

回收锚系设备

回收锚系设备

6套锚系“一个都不能少”

当地时间7月14日晚,“海洋六号”5楼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大洋32航次出航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专业技术培训正在进行——锚系的回收与布放。

“锚系收放风险大、难度高,容易受海况和天气条件影响。收放11个锚系是大洋32航次海山区环境调查的重点,其中将6套锚系完整回收是本航段的第一个挑战。”在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教授心里,这三长三短6套锚系“一个都不能少”。对此,“海洋六号”不仅成立了锚系回收工作组,还专门组织学习培训,集体研究实施方案。

采薇海山,是今年4月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的两大海山之一。锚系调查,简单说就是通过绳链将单点海流计、沉积物捕获器、温盐深测量仪(CTD)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等设备获取不同深度的海洋环境数据和样品。这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主要手段,也是海洋环境基线环境研究的基础。锚系调查的结果,将为富钴结壳勘探划定影响参照区和保全参照区,评估未来海洋勘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基础性资料。

回收锚系设备

回收锚系设备

对于船长蓝明华来说,如何正确操纵船舶来有效配合锚系收放至关重要。“如果操作失误,极易导致锚系绳索绞缠螺旋桨等事故,使科考船陷入险境。”虽然这是他当船长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回收锚系,但他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专门召集驾驶员进行了操船培训。

“这6套锚系与之前的相比,布放的仪器较多,最多的一套带了14个设备,加大了操作难度。”据首席助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张东声博士介绍,大洋科考“十二五”规划设立了关于深海海山区生态环境和底栖生物研究课题, 2012年首次在采薇海山区沿东西走向布放了7套锚系,去年已将这些锚系全部回收,同时又在西北部布放了6套锚系。今年回收这6套锚系并在海山区东南部新布放4套,将实现海山区环境监测与调查全覆盖。“如果锚系回收出现差错,不仅是航次任务和研究课题的损失,还会影响富钴结壳矿区的规划。”

回收锚系设备-沉积物捕获器

回收锚系设备-沉积物捕获器

这次锚系回收对大多数参与培训的科考队员来说,都是第一次经历。锚系调查技术人员徐鸣泉给大家详细讲解了锚系收放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和人员分工,并播放了去年回收锚系的现场录像。大家结合录像内容就相关操作细节进行学习与研讨,最终形成一套安全、缜密的实施方案。“锚系收放不仅需要驾驶台、轮机部和调查部等各部门人员密切配合,而且由于绳索多、设备多,现场操作的安全隐患非常大。”调查部部门长王俊珠第一次担当这么大规模锚系回收的现场指挥,“虽然有时心里也会打鼓,但只要准备充分、指挥得当,对安全回收还是有信心的。”

培训结束夜已深,锚系回收工作组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分头准备材料和调试工具。

“就像来找离别一年的孩子”

7月15日9时,天公作美,海况较好且天气晴朗,锚系回收工作组各人员已经到位,第1套长500多米的锚系回收即将开始。“海洋六号”在当年锚系沉块下水点1公里半径范围内停船,科考队员王俊将甲板单元发生端放到海下三四米处,徐鸣泉输入释放码,等待海底释放器接收到信号之后能将锚系释放到海面。

驾驶台上,首席科学家和船长构成一个临时调度中心,船长亲自指挥操作船舶。十几分钟后,驾驶台上传来消息:海面上发现了锚系浮球!“海洋六号”停在原地观察,确定找到锚系的头尾并判断其运动方向。据说,这套锚系上有十几个浮球,去年布放锚系的时候,为了回收时方便识别,特意将头球用油漆染成了亮黄色,其他浮球均为橘红色。只有找到头球,顺势拖到船尾,才能依次、有序回收锚系绳链上的各个仪器。

眺望锚系浮球

眺望锚系浮球

现场指挥王俊珠逐一检查了人员到位、收锚工具和救生装备情况,反复叮嘱安全事项,“绳索太多不仅影响锚系正常挂钩,也容易绊倒甚至有落水危险。”过了一会儿,“海洋六号”开始朝着与锚系运动方向平行的位置慢慢靠近。尽管普通视野范围内还看不到锚系的影子,但船右舷的队员们早已备好挂钩严阵以待,一个个神情专注地盯着海面上的变化。

“在那里!”随着船的挪动,在海面上浮动的几个“脑袋”离右舷越来越近,那个亮黄色的“头球”也越来越明显。此时,安静得只能听到海水拍打船舷的声音。“抛钩!”两个挂钩稳稳地钩住了“头球”上的绳索,田烈余、王海峰等几名队员小心翼翼拖着黄色“头球”向船尾缓缓移动,船也很配合地向前移动,后面的一串浮球果然排着队乖乖跟到了船尾。此时,“海洋六号”船逐渐提速拖着整串锚系前行。此时,刘方兰教授不知何时已从驾驶台来到现场协助调度,确保人员作业安全,“回收这些锚系,就像来寻找离别一年的孩子。万一找不到,那心情简直就跟丢了孩子一样煎熬。”

后甲板上,A型架吊机、绞车先后启动,队员们依次将以“头球”为首的前5个浮球及其后面拖带的CTD温盐深测量仪拖上后甲板。紧接着,队员们赶上去有条不紊地逐个把浮球和仪器从锚系上拆卸下来,然后再继续拖吊锚系上其余部分。挂钩、拖吊、拆卸……如此反复,随着黄色漏斗型沉积物捕获器等设备逐一被拖上来,大家心情轻松了好多。中午12时,最大的那个橘黄色浮球携带着大型ADCP被拖上后甲板的那一刻,意味着第一套锚系回收成功了。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大家对回收其余5个锚系就更有信心了。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锚系工作组趁着白天海况合适回收锚系,晚上调试回收的仪器设备和处理深海样品。“也有比较危险的情况,有一次锚系被钩住向船尾拖的过程中离船太近了,很担心钻到船底绞缠舵桨。”回想起来,也有让王俊珠心里犯嘀咕的时候,“后来急忙通知驾驶台停船才消除了隐患。”

直至7月18日最长的1套锚系上船,6套锚系全部成功回收。恰如打了一场漂亮的“团体战”,锚系回收再一次考验了“海洋六号”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智慧。

特派记者 毛志红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