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航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期刊资料>> 大洋航次

大洋30航次

发布日期: 2014-12-26 17:33:25

5月29日,搭载我国大洋科考队员的“大洋一号”船在青岛码头停靠。

中国大洋第30航次科考队历经179天,航程25600余海里,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西南印度洋上,与狂风共舞、同巨浪搏击,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再次奏响“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新乐章。

大洋科考:

在西南印度洋创造新辉煌

31个站位深海电视抓斗取样、23个站次CTD采水、7条电法测线作业、3个中深钻取样、10次摄像拖体作业、19个站位海底地质拖网……

在风浪肆虐的西南印度洋,大洋科考队员经过110天艰苦作业,完成了多学科大洋综合科学考察,实现了我国大洋科考历史上的诸多突破——

在热液硫化物资源方面,科考队主要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的热液活动区域及相关资源开展调查,通过地球物理、地质取样、热液异常探测、电法探测、无人遥控潜水机器人(ROV)观测、中深钻、深海电视抓斗取样等综合调查,新发现7个热液矿化点,11个潜在热液异常活动点。

在海洋环境方面,科考队进行了生物资源、地理物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获取了大量水文、生物、地质资料,为我国研究该区域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测数据。

在大洋科考期间,西南印度洋还见证了我国大洋科考的多个首次: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通过ROV作业观察到正在喷发的活动烟囱口,首次在合同区成功试用中深钻并取得了最深达5米的硬岩和硫化物样品,首次进行新研制的6000米光电集成在线探测系统作业,首次在印度洋海盆区域获取了3米长的重力柱样品,首次测得深海热液羽流中的溶解氢气含量数据,首次开展西南印度洋的湍流剖面测量……

利用“海龙”号ROV,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海域6次下水作业出色完成了4个有效站位的调查任务,拍摄了大量高清晰照片和全程水下作业录像,完成了3个近底标志物投放,创造了最长近底作业8小时、最长水下作业12小时的新纪录。

“海龙”号告捷之后,科考队员还利用深海电视抓斗在海底成功抓取了大洋科考历史上单体体积最大的硫化物样品。

船舶航行:

全力保障科考活动顺利进行

中国大洋第30航次是我国“大洋一号”船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执行科考任务,共分为4个航段,任务繁重,不容有失。从2013年10月18日起航赴南海海试到5月29日回国靠港,224天,30多名船员在船长曹业政和政委陈广喜带领下一路上精心呵护和驾驶“大洋一号”船,为科考队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航行、后勤和科考保障。

对于常年从事大洋航行的“大洋一号”船的船员来说,狂风巨浪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大洋科考中,“喜怒无常”的西南印度洋时常展现脾气暴躁的一面,狂风在海面上呼啸而过,一波又一波凶狠的涌浪“愤怒”地砸向船身,击起巨大的浪花。驾驶室里,值班船员们一边紧盯海面和雷达,一边牢牢把握舵盘,小心翼翼地驾驶,不敢有丝毫马虎。特别是在黑夜或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航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每当遭遇恶劣天气,总能看到曹业政日夜守望在驾驶室。在艰难险阻面前,他凭着丰富的航行经验和娴熟的操船技艺,指导操舵船员小心驾驶、谨慎操作。

茫茫大海上,要想在预定作业站点开展高精度的水下科考作业无异于大海捞针。为顺利完成科考作业,值班船员精心操作“大洋一号”船动力定位系统,全力配合科考作业,使船舶始终保持在作业站点上,稳如泰山,岿然不动。在大洋科考中,“大洋一号”船共使用动力定位系统219次,时间长达1080小时53分,是历次大洋科考中使用动力定位系统次数最多,也是安全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次。

科考作业能够顺利开展同样离不开实验部的大力支持。实验部主任张建华带领船员在人员少、设备多、任务重的情况下,担起了科考设备的施放、操作、回收工作,在船上搭建起高效、规范的实验平台,为每一次科考队的科学观测和调查提供保障和支撑。

今年3月12日,科考队在光学摄像作业时因海况恶劣导致船艉A架滑轮与导接头维修框架发生撞击,滑轮侧板变形,直接威胁科考设备安全,科考作业一度被迫停止。

经过认真检查,实验部确定了一个大胆的抢修方案:现场更换备用滑轮。

危险不言而喻。此时,海上风力达5级,船在涌浪的作用下起伏不定,左右摇摆,而更换滑轮必须在十几米的高空中进行,这在近年来大洋科考中还是第一次。科考队员孙元宏和孟涛没有丝毫犹豫,登上维护框架,缓缓靠近滑轮,动作灵活、果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作业,滑轮终于更换完毕。

机舱是船舶的心脏。为保证所有设备正常运转,轮机部船员在轮机长刘春锋带领下,加强对设备的例行维护和保养,一旦出现故障时及时抢修,共完成检修和预检修397项,较大抢修484项,扩大自修366项。

一天,“大洋一号”船在作业区遭遇气旋袭击,轮机部船员突然发现一台主机发生故障。在风高浪急的西南印度洋,如果主机停机,船舶将失去动力,甚至可能面临翻船的灭顶之灾。刘春锋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抢修。然而,由于抢修部位不便于操作,加上机器内部温度高,不时有滑油滴下,维修工作异常艰难。轮机部船员们齐心协力,轮番钻进主机“接力”抢修,终于将故障排除,“大洋一号”船得以转危为安。

“中国大洋第30航次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必须感谢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全体科考队员。”大洋30航次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周怀阳说:“正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我国的大洋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特色活动:

在艰苦环境中鼓舞士气

在紧张的科考作业之余,科考队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从海南三亚起航不久,大洋论坛就在船上开讲。陈广喜为队员们讲授了第一课《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看改革新亮点》。在航渡期间开办大洋论坛,已成为我国历次大洋科考队的一个传统。通过邀请参加大洋科考的各学科专家,讲授关于航次概况、海洋地质学、生物学、化学、摄影等方面的知识,大洋论坛成为了活跃气氛、丰富知识、搭建各学科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在“大洋一号”船停靠毛里求斯期间,科考队与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进行了新春联欢,令身在遥远非洲岛国的科考队员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

在“大洋一号”船开放日活动中,科考队还邀请毛里求斯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驻毛里求斯中资机构、华人华侨代表上船参观交流,共话大洋事业发展。

在航渡和作业间隙,元旦晚会、“大洋春晚”,乒乓球比赛、安全知识竞赛、投放青岛世园会漂流瓶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丰富了队员们单调枯燥的生活。

科考队临时党委开展的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为顺利完成考察任务提供了保障。“科考队严格按照中国大洋第30航次思想工作预案的要求,以开展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大洋科考任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把科考队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心任务上来,有效地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陈广喜说。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