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百科
您当前的位置: 大洋百科>>

鼬鳚科

发布日期:2014-12-27 11:31:21

 image.png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科名: Ophidi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征:背鳍较臀鳍长或与臀鳍等长,肛门及臀鳍位于胸鳍末端下方。具鳞,许多种类鳃盖上有棘。最大的种类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希氏软鼬鳚)可以长至2m。

  其他: 全世界共有47属218种,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发现其踪迹,在深海的种类甚至眼睛退化至全无或只剩皮瓣。

种类

全世界共有47属218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5属7种。此科的分布极广,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发现其踪迹,在深海的种类甚至眼睛退化至全无或只剩皮瓣痕迹,外型变化众多但皆为底栖性鱼类,属于广布性的一科

鼬鳚是鼬鳚目中种数最多的一科,在台湾渔港鱼市的下杂鱼堆里也较常见。可能是它们的体型如蛇类般修长尖细,而且体表看来光滑却具有小圆鳞,所以又称为「蛇鳚」。鼬鳚都是海水鱼,分布在三大洋,主要生活在热带的陆棚区,大多为底栖,少数活跃於中水层。它们的背鳍一般较其相对的臀鳍来得长,大多数种类有腹鳍,有的还成丝状,某些种类的鳃盖骨有一个或多个棘。鼬鳚科中较易辨识的是新鳚,黄棕色的鱼体上有数列淡色圆斑,具有二根呈丝状的腹鳍。

鼬鳚目中的隐鱼科鱼类除少数种类行自由生活外,大多具有隐居在无脊椎动物体腔内的习性,如海星(以馒头海星最多)、海参(以梅花参较多)、二枚贝(以蝶贝类较多)或海鞘类等。人们对於隐鱼的生态习性其实研究不多,据说有些种类是以吃内脏的方式寄生在海参的体内,但学者推断许多种可能并非寄生性,因为当这些隐鱼以吻部触碰它所寄居的海参泄殖口时,海参会很听话地打开泄殖口,让隐鱼由尾部钻入,若隐鱼为寄生性会对海参不利的话,相信海参应不会如此顺从才对。

鼬鳚目中某些种类的仔鱼有著相当奇特的外形特征,像是深蛇鳚科中的新胎鼬鳚属鱼类,也许是为了蒙混掠食者的注意力,其仔鱼的肠子竟跑到身体的外面,甚至上面还长出一些片状须瓣,使其漂浮在水表层时看不出仔鱼的模样,这种仔鱼称为「外肠仔鱼」(Exterilium larvae),等到变态为稚鱼时,则恢复正常鱼形。

而隐鱼亚科的仔鱼则有两个不同的仔鱼阶段,第一阶段行浮游生活,在胸鳍後上方的背部会长出一根细长的肉突,或有色素斑,称为羽状突(vexillum),此时期称为「羽突期」(vexillifer stage);沉降後进入第二阶段称「纤弱期」(tenuis stage),行底栖生活,此时羽突消失,但头小,仍需进入寄主体内生活,其他鼬鳚科的幼鱼则没有羽状突的构造痕。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