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大洋一号”第二航段“海底寻宝”启幕

发布日期: 2015-01-12 13:14:14

经过4天的航行,东四时区8日晚9点(北京时间9日凌晨1点)大洋一号到达大洋34航次科考第二航段预定工作区。“大洋一号”时速降至1—1.5海里,26天的海上科考拉开序幕。

在大家的精心准备和通力协作下,8日晚10点,携带着照相机、摄像机、浊度、温度、盐度等监测仪器的综合热液异常拖体被下放到海水中。“这个航段,我们的综合热液异常测线工作要做9个区块,共900平方公里。拖体将在距离海底3—5米的高度由船拖着慢速前进,因为在洋中脊(海底山脉)周围,地形条件比较复杂,水深最浅1600米,最深4000米,做工程化、全覆盖的测线难度很大。预计这项工作要做7至10天。”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李怀明副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据介绍,这种拖体测线工作就像是拿着块布擦桌子,先从左到右一条直线擦到头,再向上挪动一点,从右往左再擦一条直线,直到把整张桌子擦完。热液异常探测就是靠深海拖体这样细致的设备在海底寻找异常。海底的热液喷口又被称为“黑烟囱”,热液从“黑烟囱”喷出在周围堆积,形成富含矿产的硫化物,这就是科研工作者要找的“宝藏”。

据了解,第二航段的任务还包括3天的声学拖体作业、3至5天电视抓斗作业及4至5天电法、磁法作业。

从8日晚9点起,“大洋一号”船载的地球物理监测设备都开始工作,包括监测地形的多波束、监测重力的重力仪及监测海流的ADCP设备等。为利用好难得的海上工作时间,从到达作业区起,船上所有调查人员都轮换值班、24小时工作。科技日报记者也被安排在地球物理组每天负责5个小时的班报填写。

前两天因为顶着西南向的涌浪行驶,很多人身体不适,餐厅吃饭人数骤减近一半。但一到工作区,调查队员们不知道从哪里一下子都冒了出来。甲板上、实验室里到处是做准备工作的身影。“我们的设备是测量海水浊度和温度的,要绑在拖体的缆绳上,如果拖体经过热液喷口,浊度和温度就会上升。”晚上9点正在实验室里准备设备的北京大学硕士生宫建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上船几天来这位90后的小姑娘一直克服着晕船的不适。(刘莉)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