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海洋六号”驶入了今年第七号台风“海豚”的“势力范围”,海况越来越差,涌浪接近3米。
负责多波束作业的调查部部门长于宗泽说,“海况变差以后,多波束作业收到的数据量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数据丢失的情况。”据他介绍,由于涌浪拍打船体产生大量气泡,多波束系统的换能器在发送或接收波束时被气泡阻挡,造成了部分数据丢失。尽管“海洋六号”按作业要求降低到了7节的航速,但直到5月9日上午8时,多波束系统采集的数据仍不理想。
面对严峻的天气,船长蓝明华在临时党委会上及时做了通报,并建议调整航向,往纬度更高的工作区航行,降低台风对船舶航行的影响。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根据目前的天气情况,向中国大洋协会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请示后,决定暂时放弃原计划的两个工作区,转向500公里外的另一个备用工作区边避风边开展调查。
据蓝明华介绍,2014年西太平洋海域台风数量明显偏少,据统计只有21个,低于26个的年平均水平,但今年的台风来势有点“凶猛”,需要提前做好应变措施。“要说避风,太平洋和近海有很大的不同,在沿海作业时,可以选择台风移动路径以外的锚地避风,在离最近陆地海岛超过1000公里的太平洋上作业,在水深几千米的海域是不可能抛锚避风的,只能根据台风移动的相反方向,到台风大风半径外滞航。”蓝明华说。
据悉,为了确保安全,“海洋六号”已经启动应急预案:一是每天增加收集气象资料频率,实时关注气象动态;二是及时对轮机设备进行检修,保障避风时的动力支持;三是检查各部门设备固定情况,特别是后甲板调查设备固定情况;四是选择影响相对较小的区域作业,根据台风动态提前中止作业到安全海域避风。
目前,“海洋六号”已经离开台风影响区域,各项调查作业也已陆续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