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海洋六号”上演感人故事:让爱不再延迟

发布日期: 2015-05-19 13:48:09

“我在海上一切都好,家里情况怎么样?闺女什么时候回来?”受台风天气影响,“海洋六号”离开原定工作区避风,因为处在网络信号盲区,已经跟家里失联六天的首席科学家刘方兰第一次用船上的网络电话给家人报去了平安。虽然听不到电话那头的声音,但记者看到,刘方兰的脸上满是喜悦。

作为一个“60后”的老大洋,刘方兰身上有海洋地质人特有的气质:海风雕刻出他坚毅的面容,常年与风浪的搏击练就出一身铮铮傲骨。说起自己年轻时的出海经历,刘方兰感慨万分:“我们那会儿出大洋,没有无线上网更别提打电话了,只能通过邮件跟家人联系。”

1990年,刘方兰第一次跟随“海洋四号”执行科考任务,经历了191天的“海飘”生活。“那个年代只有船舶靠港补给的时候才能收发邮件,家人在船舶起航后就要写好邮件寄往补给的港口,往往要延迟半个多月才能收到,一旦错过补给时间,就要再等下一次靠港时才能收到邮件。”刘方兰说。

1994年,新婚刚满一个月的刘方兰与妻子告别,再次踏上了大洋科考的航程。“船舶靠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邮局,最开心的事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分享自家的新鲜事。”那一年,刘方兰每个航段都会写一封长长的家书,船舶靠港后贴一张60美分的邮票,浓浓爱意穿越了茫茫大洋。

船舶靠港补给的时候,除了收发邮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打电话。“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盛堰说:“2002年靠港的时候,5美金可以买一张电话卡,如果一直不挂电话可以使用120分钟,大家为了尽可能物尽其用,电话都不舍得挂,码头边的电话亭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倒也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80后科考队员胡波是“海洋六号”年轻的“老大洋”。2011年,“海洋六号”首次执行大洋科考任务,也是他第一次出大洋,此后每年的大洋科考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他和另一半交往的过程也始终贯穿于他迄今为止的大洋科考生涯。

2011年,胡波暂别了刚交的女朋友,参加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那时候我们刚确定恋爱关系,彼此心里既不舍又忐忑,谁也不知道120天的分别意味着什么。”胡波说。

那一年“海洋六号”开通了电子邮件系统,每天会有两个时间集中收发邮件,每个人有20kb流量。“平时想说的话都在邮件里写给她,除了汇报当天的生活,还会聊到童年的趣事,就跟在身边聊天一样。”胡波每天发出的邮件几乎都达到了流量上限,以至于多次被网络管理员提醒邮件超出限制。电子邮件的字数代表着对彼此的思念,他写1000字她就要写1200字。2011年,胡波和女友写的电子邮件字数达到了40万字。

因为是集中收发邮件,不能实时通讯,每天的邮件收发时间都成了胡波和女友一天里最重要的时刻。“她在国内读书,每天无论是上自习还是参加同学聚会,只要到了收邮件的时间,她都会赶回电脑旁,有时因为时差的原因,还要熬到深夜才能收到我的邮件。”说起这些甜蜜的故事,胡波自诩为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男朋友:“相处了这么久,我每年都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陪在她身旁,虽然我们不能像普通情侣一样过情人节,甚至会错过彼此的生日,但这段感情没有错过,反而更加弥足珍贵。”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海洋六号”与祖国的距离不再遥远,无论是刘方兰这样的“老大洋”,还是胡波这样的生力军,他们与祖国亲人间的爱的传递已不再延迟。(特派记者 刘照)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