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大洋一号”完成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务靠港青岛

发布日期: 2015-06-23 17:06:21

王飞迎接归来的科考队员

刘峰迎接归来的科考队员

6月18日,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自2014年11月16日从三亚启航以来,历时215天,航程28125海里,在完成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务后返航青岛。

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青岛市人民政府领导;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副主任王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领导及科考队员的亲属们到场迎接并致以热情慰问。

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代表国家海洋局党组和中国大洋协会对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大洋科考队员、参航单位以及科考队员家属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本航次海上工作时间长、科考任务重,在临时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科考队员在深海大洋上战风斗浪,奋勇拼搏,始终坚守岗位,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说:“希望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发扬大洋精神,加强协同合作,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推动大洋和海洋事业不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大洋第34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实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负责船舶保障,具体分为5个航段执行。其中前4个航段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2011年我国获取的世界首块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共计1万平方千米)开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兼顾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第5航段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同时开展了沉积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

据了解,本航次是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之后开展的第二个大洋航次。按照工程化勘探的要求开展海上调查是本航次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大洋科考调查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创新,对于海上调查人员、船舶和调查设备而言都是一个考验。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本航次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陶春辉研究员担任(同时为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李怀明副研究员担任,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周建平副研究员担任,第五航段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石学法研究员担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曹业政船长担任“大洋一号”船船长;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陈广喜政委担任临时党委书记。

本航次在航次临时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各航段首席和船长精心组织,全体科考队员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圆满完成了航次任务,切实履行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圆满完成了航次设计的各项任务。

此外,在本航次执行期间,我国首次有两条科考船同时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作业。第二航段“大洋一号”船与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向阳红9”号船在西南印度洋同步作业,两船最近时距离不足两海里。两艘船互为补充、互相支持。“蛟龙号”注重定点突破,“大洋一号”则侧重面上勘探。在远离祖国1万多公里的印度洋上,有两艘中国科考船同时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奋战,说明我国切实履行国际海底义务的决心。

在本航次的第2和第4航段中,“大洋一号”科考船还为来自尼日利亚和牙买加的2名青年科学家进行了海上勘探培训。受训人员初步掌握了海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常规勘探设备的使用,同时对资源评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年下半年,2名受训人员还将来华参加相关的陆地培训。

据悉,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同济大学等国内外36家单位,137名科考队员参加了航次工作,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科考队员共77人(80后65人,90后12人),表明80后已经成为航次调查的中坚力量。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