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蛟龙号在维嘉海山连续两次成功下潜

发布日期: 2016-05-05 08:59:39

4月30日和5月1日,正在执行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维嘉海山区分别进行本航次第5次和第6次下潜(总第105次和第106次),这是本航段首次连续两天成功进行下潜。两次下潜共近底航行观察9000多米,采集到大量结壳和海底生物样品。

第105潜次为本航段蛟龙号首次搭载科学家进行应用型下潜,下潜地点为维嘉海山西北侧,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搭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姚会强和潜航员学员杨一帆。蛟龙号于当地时间4月30日8时03分布放入水,16时05分回收至甲板,最大下潜深度2258米,水中时间8小时2分钟,海底作业时间5小时24分钟。本次下潜开展了4000米的近底航行观察,拍摄了大量海底视频照片资料,采集砾状结壳57公斤,其中一块结壳重达42公斤,为蛟龙号自投入使用以来用机械手抓获的质量最大的样品。同时,本次下潜还采集到巨型底栖生物样品9个,其中海绵4个、珊瑚和虾各2个、海星1个,近底水样8升。

据姚会强介绍,此次下潜在不同水深范围内发现了连续分布的板状结壳成矿带且成矿带之间生物量存在明显变化,不仅加深了对矿区内富钴结壳资源分布规律的认识,也为验证多波束回波强度在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潜力累积了经验。

第106潜次下潜地点在维嘉海山东北侧,蛟龙号共搭载3人,分别是潜航员傅文韬、潜航员学员刘晓辉和航段首席科学家王春生。蛟龙号于当地时间5月1日7时13分布放入水,16时16分回收至后甲板,水中时间9小时3分钟,海底作业时间6小时4分钟,最大下潜深度为2603米。本次下潜开展了近5000米的近底航行观察,拍摄了大量海底视频照片资料,采集结壳124公斤,其中砾状结壳9块、板状结壳4块;采集到巨型底栖生物样品15个,其中海绵3个,珊瑚、海胆、海参、海星、虾各2个,海百合、海蛇尾各1个,采集近底水样8升。同时,此次下潜蛟龙号还进行了1100米高度的爬坡。

据悉,此次下潜任务之一是比较维嘉海山和采薇海山的底栖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和连通性。调查研究两座海山的底栖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有助于为将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特派记者卢晨)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