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蛟龙号:中国深度记录的创造者

发布日期: 2016-06-14 14:08:52

0到7000米的跨越

6月2日上午,夏日的海风拂过厦门国际游轮码头,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向阳红09”船缓缓启程,前往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第二航段的科考任务。

随着蛟龙入海,“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真。

技术突破,蛟龙问世

蛟龙号,长8.2米,宽3米,高3.4米,舱门口上方延伸出许多“小触角”的“胖家伙”,安静地躺在“向阳红09”船尾甲板上的半空铁架子中,等待着下一次入海。

潜水器的深度从0到600米,再到7000米的跨越,所面临的技术难度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

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可借鉴的资料非常匮乏。为此,七〇二所项目研制团队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丰富继承、重点突破、集成创新、整体跨越”的设计思想和“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独立完成海上试验”的研制道路。

在十年的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攻克了道道难关,实现了非线性环境下空间运动水动力、无动力下潜上浮运动特性、耐压球壳的极限承载能力等16项关键技术零的突破,实现了7000米最大工作深度、近底自由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等四大创新,载人深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在耐波性水池实验室里,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所长何春荣告诉记者,为了全面验证蛟龙号的各项设计性能和功能指标,从2009年起先后对蛟龙号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的海上试验,并根据每次试验得出的结论不断对蛟龙号进行改进,以提高它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蛟龙号经过51次下潜,不仅最大下潜深度已达到7062米,而且顺利进行了坐底,巡航,布放标志物,海底摄像,生物、沉积物、水样及金属结核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量等作业。”何春荣说。

据了解,按照国家海洋局计划,从2013年起,蛟龙号将开展为期五年的试验性应用,并逐步过渡到业务化运营。

今年5月29日,圆满完成了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7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9船”抵达厦门休整。

刚刚结束第一航段任务,跟随蛟龙号回到厦门的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胡震没得空休息,就连夜飞回了位于无锡的中船重工七〇二所。他介绍说,在第一航段科考过程中,蛟龙号总共完成13次下潜,其中维嘉海山作业区8次,雅浦海沟作业区5次,最大的下潜深度是6796米,获得了大量海底生物、矿产样品以及海底视频、照片和环境基线数据,各类样品已被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研究。

“在此次科考过程中,蛟龙号完成了连续大深度下潜,在雅浦海沟作业期间,蛟龙号10天内下潜了5次,其中3次超过6000米,且技术状态十分稳定。”胡震说。

入海下潜,中国深度

7062米,这一深度,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这一数字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不过,何春荣对中国深度的执着不仅于此,他说,“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虽然还没有被超越,但差距不大,我们还是要把万米(载人作业)突破,如果突破,我们就是世界第一。”

中船重工第七〇二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颜开表示,深海探测开发的制高点抢夺很激烈,7000米级蛟龙号的成功,客观上促使美国、日本等国加速了11000米级潜水器的研制进程。

一场万米深潜大赛已经开跑。何春荣透露,七〇二所今年已经开始开展万米载人作业型潜水器的研制工作,继续加速挺进。

万米深潜,难度可想而知。何春荣说,深渊潜水器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使舱内达到常温、常压的环境,而这样的水下条件对舱体的抗压能力要求极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挑战万米级深潜,中国还面临材料、结构、通讯、能源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从“深海进入”到“深海探测”,再到“深海开发”,中国奏响“深海三部曲”的底气将越来越足。

研发创新,龙丁兴旺

蛟龙号后,干劲十足的七〇二所又开始研制新的深海科考神器——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胡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我国掌握了深海载人潜水器总体以及所有系统的关键技术和设计、加工、建造、试验以及维护方法。相对于7000米级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一台4500米载人潜水器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

虽然前有蛟龙,但研制4500米潜水器仍不是一件易事。胡震分析说,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攻克国外引进设备的国产化问题,同时,提高潜水器的技术可靠性、降低运行成本也是非常积极的因素。

作为实力担当的中船重工,将会在深海装备领域不断突破,研发、设计、制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深海装备来满足国家需要。

胡震透露,蛟氏家族很快就会龙丁兴旺,并将分布在不同领域担当重任。

“蛟龙号是深海装备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今后会向两头发展。”胡震说,一头是3000米左右的大量应用,今后油气勘探、资源开发等都是发展重点;另一头是尖端科考需要,向更深海区域进军——11000米的深度,包括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打捞救助、探险观光、电影拍摄等方面会有长足的发展。

“45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其实都是整个深海作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未来我国深海科考装备会谱系化发展,包括载人的潜水器、无人潜水器,各种作业能力、各具优势的潜水装备来形成整个深海的作业体系。”胡震说,通过研制深海潜水器,不断完善我国的深潜装备技术体系,构建我国的深海装备研发能力,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深海工程装备研究开发队伍和高级人才队伍。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