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蛟龙号在南海背靠背下潜 发现大面积结壳区

发布日期: 2017-05-02 09:50:12

蛟龙号开始下潜(摄影/高悦)

中国网讯 4月27日,蛟龙号在南海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选址B调查区开展第二航段第2次下潜(总第135潜次),新发现了大面积结壳区。这是蛟龙号继4月26日下潜后的“背靠背”下潜,并开展实习潜航员独立主驾驶训练,受训人员为实习潜航员齐海滨。

7时10分,蛟龙号布放入水,3分钟后开始下潜。8时24分,蛟龙号抵达预定深度。“下潜点位于海山脚下,蛟龙号海底作业一直处于向上爬坡状态,航行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海参、海星、海葵等生物,其中海参数量最多。”作业区复杂的地形给蛟龙号作业增加了很大难度,齐海滨操作驾驶潜器时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时刻注意地形变化,避免发生碰撞。

指导潜航员傅文韬也悉心教授齐海滨航行技巧,指导他使用机械手采样等。“此次下潜严格按照计划完成科考任务,潜航员学员表现出的独立驾驶技能和心理状态令人满意。”

下潜过程中,蛟龙号沿测线开展了近底调查和观察,进行了环境参数测量,采集近底海水、岩石、结壳、结核、沉积物等样品,拍摄了大量高清视频、照片资料。

15时01分,蛟龙号抛载返航,16时23分回收至甲板。最大下潜深度2035米,水中时间9小时13分钟,海底作业时间6小时35分钟。

本次下潜获取了4.5公斤砾状结核样品,5块结壳样品共7公斤、9块玄武岩样品共4.5公斤、8管短柱状沉积物、8升近底海水。

本航次南海矿区试验区选址及环境评价项目首席科学家杨耀民也参加了此次下潜。他说,此次下潜发现了大面积结壳区,取得了许多珍贵的样品,结合蛟龙号上一潜次,初步查明了B调查区结核结壳发育的界限和分布范围,这对于开展1000米多金属结核试验区选址提供重要指示意义。

“此次蛟龙号作业线路为海山山底向山顶方向进发,在2032米~1733米深度时发现多为沉积物,随后到1733米~1700米深度时发现结核,行驶到1733~1607米深度则看到许多板状结壳,最后抵达1530米深度时又是沉积物。” 杨耀民表示,这是蛟龙号首次在该调查区发现大范围结壳,此次调查成果将为研究南海地区板状结壳成矿作用及资源潜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和原始资料。(文/高悦)

蛟龙号海底拍摄的海星

蛟龙号拍摄的结核结壳

蛟龙号在海底拍摄的海参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