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蛟龙号喜获丰收 了解该区地形、生物、结核分布情况

发布日期: 2017-05-09 10:58:55

蛟龙号回收至甲板

生在在岩石上的粉色珊瑚、长满长须的大块海绵、圆柱状的结壳、椭圆形的结核……蛟龙号下潜归来,再次把采样篮装的满满当当。

5月8日,蛟龙号在南海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选址A调查区开展了第二航段第8次下潜(总第141潜次),对该调查区结核分布和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近底观察和探寻,较全面地认识了该区域底质类型的分布范围和典型底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7时10分,蛟龙号布放入水,8时10分抵达预定深度。15时02分,蛟龙号抛载返航,16时16分回收至甲板。此次最大下潜深度1406米,水中时间9小时6分钟,海底作业时间6小时52分钟。

“蛟龙号在海底观察到了许多粗细不同、大小不一的柱状结壳,这在以往潜次中很少见。”主驾驶傅文韬表示,本潜次沿南海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选址A调查区一条测线开展了近底观察和取样,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积物、结核结壳和生物等样品,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照片资料。

蛟龙号本次下潜获取了4管短柱状沉积物样品、16升近底海水、16.3公斤柱状结壳、12.8公斤砾状结壳、3.8公斤结核、3.4公斤结皮、两只海绵、3只海星,以及珊瑚、海葵、海胆各1只。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栋是首次随蛟龙号下潜,走出舱后,队友们用“海水澡”来庆祝他的深海“处女秀”。

“蛟龙号作业过程中,主要经历了沉积物区和岩石分布区两个区域。其中在沉积物区观察到主要为棘皮动物为主,包括磁海星和海参等。在岩石分布区观察到主要以固着底栖生物为主,包括石珊瑚、柳珊瑚、海绵等。”孙栋表示,海底丰富的底栖生物反映了南海陆坡区较强的底流带来了大量的悬浮颗粒物,为底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些发现将为该调查区环境基线评价提供了基础材料。

现场指挥部总指挥邬长斌表示,本潜次调查对本区域的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多金属结核分布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选区、环境基线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文/高悦)

下潜人员出舱

蛟龙号采集到的珊瑚、海星样品

蛟龙号采集到的生长在岩石上的珊瑚

 

蛟龙号采集到的柱状结壳样品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