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动态

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迈克劳治在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合同延期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 2017-05-18 09:15:55

尊敬的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先生,

尊敬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刘峰先生,

朋友们、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共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以下简称“海管局”)签订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合同延期协议。

此时此刻,我不禁回想起十五年前那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那时,也是在这个地方,我也在现场,今天的很多贵宾也在现场,我们共同见证了同一勘探合同的签订。因而,对我来说,非常荣幸能够以秘书长的身份再次回到这里并见证该合同五年延期协议的签订。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十五年非常短暂。但是,在短短十五年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取得了如此的辉煌成就和伟大进步,特别是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践行方面,我非常荣幸地看到中国的参与和贡献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十五年前,中国是深海采矿领域最后一批先驱投资者之一。

时光变迁如斯。

从那一刻起,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国际海底区域内所有三类矿产资源勘探合同并为此提供担保国家,这三类矿产资源分别为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及富钴铁锰结壳。

明天,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签订勘探合同后,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与海管局签订四份勘探合同并提供担保的国家,总勘探面积达16.0745万平方公里。

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新兴经济体,也是唯一一个向管理局提供保留区并受益于保留区机制的国家。

过去的十五年里,我亲眼目睹了中国政府在海洋法治和善政方面,特别是在“区域”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考虑到中国在经济安全、人民的均衡发展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国家利益,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诧异。我相信,这些利益完全符合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

就这一领域而言,我很容易回忆起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对管理局工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代表团一直是海管局年度会议上人数最多的代表团之一,中国也是首批在金斯敦设立常驻代表处的国家之一。我也亲眼目睹了中国在理事会成员资格的变化,从B组(最大投资国)升级为A组(最大消费国)。2000年时,中国名列海管局预算贡献国的第十二位,而现在,中国已是前五大贡献国之一(注:2016年中国是第二大贡献国)。这方面,中国进步显著。

去年,中国通过了《深海海域资源勘探与开发法》这一国家法律。这一法律的出台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多年努力的结果。新法为该领域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又稳定的基础,也为其它国家制定国家法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我衷心祝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敢说,中国在深海矿产开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离不开中国大洋协会的努力。在矿产资源勘探领域、科学研究和基线研究及环境监测领域、冶金和采矿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及为发展中国家人员培训和深海勘探方面的国际合作方面,无论作为已登记的前先驱投资者,还是作为第一批勘探矿区合同承包者,以及现在作为第一个同时拥有三份合同的承包者,中国大洋协会毫无疑问地是承包者中的典范。

如果说,十五年是弹指一挥间,那么,五年的时间就更为短暂了。尽管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如果要实现国际社会的雄心壮志,至2020年开始进行开采的目标,我们还任重道远。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完成几项工作。我们需要建立商业上可行且吸引投资者的开发规章。承包者需要提高采矿和加工技术并完成勘探计划。另外,我们需要制定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采矿破坏的法律法规。这一切工作需要透明,并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利益攸关方的关切,尤其是“深海海底采矿本身就有害”这一广泛流传却并不准确的观点。

这是一场巨大的挑战。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建立起商业上可行的开发规章,承包者才会投资技术开发。然而,在我们明确何种技术是环境可接受的之前,我们无法准确确定技术标准,这又反过来影响采矿项目的商业可行性。要想明确环境可接受的程度,我们需要了解环境的基线条件并建立起有效的监测机制以衡量和评估影响。

成功的唯一办法是我们通力合作追求同一目标。我们取得了很大进展。和其他承包者一样,中国大洋协会开展了多年的“区域”环境研究,并已经设立大型研究、数据和科学专门知识的机构。通过与管理局和其他承包者公开分享环境数据,我们能够保证展示深海海底采矿可以持续进行,这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14条——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

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以管理局秘书长的身份,向中国政府和中国大洋协会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践行方面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期待着将来与中国政府和各承包者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以实现在“区域”内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一致的共同目标。

相关链接

  • 国家海洋局
  • 国际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