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动态>>

“海洋里的PM2.5”:大洋46航次开展首次微塑料调查

发布日期:2017-11-18 11:46:20

大海放眼望去湛蓝澄澈,实际上藏着许多“看不见”的垃圾——微塑料。正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的“向阳红01”船,开展了我国在大西洋的首次微塑料调查作业。

据大西洋航段首席科学家李传顺介绍,微塑料是指粒径很小的塑料颗粒以及纺织纤维,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毫米,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小塑料颗粒以及大块塑料垃圾的降解产生的塑料碎片。由于微塑料是污染载体,又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

“别看微塑料体积小,肉眼不易观察到,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却很强。”李传顺说,受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中已存在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易溶解在水中,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并且,微塑料会随洋流漂浮到各地,进一步扩大污染范围。

目前在南大西洋,“向阳红01”船已完成100余次表层海水微塑料调查站位,并借助温盐深仪进行了7次全水深海水微塑料样品采集,为查明微塑料在这一海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运移路径提供了数据资料。

那么获取的微塑料样品是怎么处理的?随船进行微塑料调查的李倩表示,科研人员将采集到的海水样品进行浓缩后过滤,把其中含有的微塑料富集在0.45微米的硝酸纤维膜上保存下来,等回到岸上的实验室后再进一步分析。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端,微塑料通过海洋中的食物链进入到海洋生物体内,因而最终威胁人类健康。”李倩说。

的确,微塑料虽小,威力却不小。联合国环境署已在2014年将微塑料污染列为之前十年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同时,随着人们对保护海洋生态和海洋环境健康意识的提高,微塑料已成为海洋科考的热点问题。

今年,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获得了我国近海到西太平洋的微塑料样品。在“雪龙”号上,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监测。

此次“向阳红01”船执行的环球科考航次,也填补了我国在南大西洋进行微塑料观测的空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大西洋航段领队孙永福表示,随着海洋塑料垃圾成为全球性问题,在不同海域深入展开微塑料跟踪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融入全球海洋垃圾监测体系,这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举措。

毕竟,海洋塑料污染波及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已超乎想象。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科学家已确认在太平洋最深处近7英里(约1.1万米)的地方有甲壳类动物以塑料为食。“这或许是发现微塑料的最深记录,意味着几乎没有海洋生物能不受人类制造的垃圾污染。”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270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