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动态>>

中国海洋报:深海大洋寻“燕踪”——我国首次利用水下滑翔机开展大洋湍流观测

发布日期:2018-04-17 08:58:11

东南太平洋,风浪渐歇,暗流涌动,“向阳红01船”一派繁忙景象。

船舷边,甲板上,科考队领导、值班船员、调查队员……大家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起伏不定的深蓝色的海面,捕捉着“海燕”的蛛丝马迹。

当地时间4月15日6时,按照“蛟龙探海”重大工程总体布局要求,正在海上执行大洋46航次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1船”开展“海燕”水下滑翔机回收作业。该水下滑翔机是科考队在8天前布放的,通过机体本身传感器和搭载的湍流仪,获取调查区域内大洋上层混合数据和温盐深剖面资料。

这不是一架普通的水下滑翔机。“海燕”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滑翔机,可以独立在水下全天候作业,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该项技术和产品的垄断。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作业。这是我国首次在深海大洋利用水下滑翔机进行大洋湍流观测,获取的数据对研究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回收。相较传统无人无缆潜水器,“海燕”更加身轻体瘦,身长只有1.8米、直径0.3米,海上回收难度如同“大海捞针”。为顺利回收,科考队制订了钩捞、网捞和小艇回收3套打捞方案。

在视野最开阔的驾驶室内,船长俞启军神情严峻,拿着望眼镜瞭望,用简短急促的声音,指挥值班船员前进、转弯。

科考队临时党委书记乔方利、该项目现场负责人郭景松等都集中在驾驶室,紧张地从一个窗口瞭望,尔后又跑到另一个窗口,寻找“海燕”踪迹。

刺眼的阳光、波光粼粼的海面、不时泛起的白浪……都为寻找“海燕”增添了许多难度,所有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似有千钧。

这时,一只在船头盘旋的海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发现疑似目标!”值班水手在海鸟驻足的海面上,突然发现“海燕”的天线。就在大家全神贯注判别目标时,俞启军确认:“就是‘海燕’”。

驾驶室里显得很安静,只有船长下达指令和操舵手偶尔低声报告航行参数的声音:“保持好船舶姿态,控制船速,做好回收准备。”操舵手根据船长指令,不断修正船速和船舶姿态。

“海燕”像归家的孩子,随着水流漂向右侧船舷,距离只船舷有短短的数米。甲板上,值班水手、作业组队员按照演练过多次的程序各就各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

“近了,近了……”在接近船舷的一刹那,眼疾手快的船员用钩子和缆绳套住水下滑翔机。“海燕”在随着惯性继续漂了几米后,戛然停住。

十多分钟后,随着绞车带动缆绳上收,“海燕”逐渐浮出水面,在甲板下方悬停。船员们拉紧止荡绳,“海燕”顺利回收至甲板。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向阳红01”船。从发现“海燕”到回收成功,科考队整个作业过程仅用了1个小时。这一收,挽救;这一收,为“海燕”水下滑翔机在深海大洋开展作业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收,体现出了船舶操作和科考作业的惊人默契。

最后,科考队员用清水仔细冲刷“海燕”,确认设备情况。“昨天担心的一夜没睡,现在终于放心了。”眼见设备完好无损,郭景松分外激动。

随着本调查站位工作的结束,“向阳红01”船紧接着开足马力直奔下一个调查站位。科考队员不敢有丝毫放松,因为大家知道,在接下来将近一个月海上科考时间里,还有大量的工作在等待去完成。(中国海洋报)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