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动态>>

解密西北太平洋上的中国科考船“大洋一号”

发布日期:2018-08-08 09:07:43

image.png

大洋一号航渡期间 (宁晶 摄)

 8月4日清晨,执行中国大洋第48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头惊现十几头海豚“领路”,这让早起的科考队员大饱眼福。受到今年第13号台风“姗姗”的影响,本航次到达西北太平洋作业区还需8天的行程,之后将在作业区开展30天综合深海资源环境调查。

“大洋一号”装备如何?

——携带“海龙Ⅲ”“海龙11000”等重要国产设备

“我做过散货船、集装箱船、杂货船等各种船型,‘大洋一号’科考船的设备、性能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在减振、降噪方面十分突出。”船长赵勇建告诉记者。

据了解,“大洋一号”是中国一艘先进的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船体总长104.5米,宽16米,排水量为5500吨级,全速能达到16节,是中国远洋科考船的一面“旗帜”。

“‘大洋一号’是科考功勋船,十几年前,中国70%的大洋科考任务由它来承担。”领队孙利佳说。据介绍,1994年,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购买该船,命名为“大洋一号”;1998年,“大洋一号”交由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管理。到目前,已进行过两次重大改装,尤其在2017年,对主机及辅助设备进行了更换与修理,“大洋一号”船重焕新生。

走进“大洋一号”,位于顶层、视野最为开阔的是驾驶甲板,其下5层分布着生活区、餐厅以及6个实验室,包括多波束和浅剖实验室、深拖室、以及地质、化学生物、地震和综合网络等实验室。

“快看,我们甲板上满满当当全是装备,队员在甲板打篮球的愿望破灭了。”首席助理李正刚开玩笑地说。装备之多预示着这次科考任务之重。据李正刚介绍,本航次将进行“海龙Ⅲ”“海龙11000”、水下滑翔机等重要国产装备的试验,并利用箱式取样器、底栖生物拖网、摄像拖体等常规装备开展调查作业。“其中下水装备至少有13个以上。”

“可以说,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常规深海调查装备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OV等重要调查装备研发能力也在迎头赶上。”首席科学家李怀明说。“这次大洋科考将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领导和指挥下,持续关注深海大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在航渡过程中将开展海上漂浮垃圾观测以及海洋微塑的样品采集;到达作业区后,将在海山区开展综合海洋化学、物理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深海环境相关的多专业调查,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的环境监测保护义务,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国际海底区域贡献中国力量。”

有着怎样的团队?

——30名船员全部为派遣制船员,42名调查队员来自19家单位

记者采访时惊讶地发现,船上72名船队员多数并不熟悉。比如船长上船前并不认识自己的副手、轮机长、水手;而42名科考队员则来自自然资源部所属研究所和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19家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

“这是一个全新的团队!”领队孙利佳说。2018年,在国家机构改革大背景下,“大洋一号”船原有在编船员转隶武警部队,现有船员全部更换为派遣制船员。48航次成为重大变革后“大洋一号”第一次执行我国深海大洋科考任务。

记者对此表示疑问:新的团队与管理方式,能够保证这次科考任务安全顺利吗?事实上,不到几天的时间,从全体动员大会第一次碰面,到船长、轮机长主动参加科考培训,再到积极酝酿开展的“双创”活动,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尤其是充分利用航渡避风的时间,积极开展各式装备试验性下水演练,让船队员协作实现了无缝对接。

“安全与团队合作是科考船最重要的前提。”孙利佳说,“实则,这样的团队更有利于管理。派遣制船员年轻、适应能力强,很多都是第一次在科考船上工作,意识转变很快,还带有一种为国家服务的荣耀感。”

船长赵勇建就是怀着一种“探索精神”来当船长的。这位82年出生的年轻船长特别爱学习,广泛涉猎,他主动参加科考队员的学术讲座,甚至还向记者请教如何从专业角度写好“船长日记”。他说:“参加科考船的意义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是扩大视野、为国家作贡献的好机会。”

轮机长江志建也是第一次上科考船。他告诉记者,自己母亲身体不好,比起商船,科考船休整时间长,能够顾家;另外船上人多热闹,与家里联系网络信号好。“但是,在科考船上当‘老轨’责任更大、更有压力,科考装备先进,造价不菲,生怕出现失误影响到海上作业。”

这几天下午,记者总会在左船舷看到来自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工程师靳非,身着工作服、挂着望远镜,在记录着什么。原来他这次来主要观测海洋漂浮垃圾及微塑料拖网采样。

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翟红昌博士,则随时随地出现在船的任何角落,他拿着像大炮一样的相机观测鸟类、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动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就是这样的一个团队,是远洋科考任务让大家有缘聚在了一起。

第一航段50天如何生活?

——坦然接受晕船,学会垃圾分类

很不幸运,这个季节正好是太平洋上台风高发季节,“大洋一号”刚刚穿过12号台风“云雀”外围,就又迎来13号台风“珊珊”。坦然接受晕船呕吐,成为每一个队员必须接受的现实。

“吐吐吐,吃吃吃!”这是三副马金鑫给记者的建议。晕船呕吐在所难免,吐完了又必须吃点东西,不然容易损伤胃黏膜。直到第三天,连三副也倒下了。

“就算晕船也要起来活动,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船医告诉记者,“其实船上最危险的是受外伤,舱门都是铁门,机械又多,船员一走神、着急很容易发生磕碰。因此,在船上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据了解,“大洋一号”船上设有水舱,分为饮用水、日用水。出海前共储备饮用水140吨,而日用水则靠船上造水机将海水变成淡水。另外,在青岛补给主机燃油720吨,保证70天的航行不成问题。

“这次船上带有200多个品种的菜、肉、饮料、零食,一共40多吨。”大厨孙晓林告诉记者,“要尽量保证每顿饭三荤三素一汤加饮料与水果,一个礼拜不重样。”为了保证大家整个航段都有蔬菜吃,大厨时不时要翻冷库进行归置,绿叶蔬菜前一个月吃完,洋葱、土豆、胡萝卜这些耐存食物留在后面吃。“洗菜、分割、炒菜、协调,72名人员的伙食只有3个厨师供应,全天工作节凑真的很紧张。”

“大洋一号”在靠港补给之前,有50天完全在海上漂泊,确保不造成海洋污染是重要课题。“大洋一号”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要求进行垃圾管理。而对所有船队员来说,学会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是上船后的“第一课”:食品垃圾统一收取处理;塑料垃圾要单独存在,比如将喝完的牛奶盒打开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产生异味,待靠港后再统一回收。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