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动态>>

新华社: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取得5大成果

发布日期:2018-08-13 08:52:45

记者12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向阳红10”科考船载着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停靠浙江舟山码头。历时250天、航程接近3万海里的本航次科考,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5大成果。

大洋49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航程29821海里。本航次分5个航段执行,主要作业区域在印度洋,以落实“蛟龙探海”工程为核心,具有任务综合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并取得如下成果:

——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取得新进展。本航次共发现3处矿化区、2处矿化异常区和9处异常区;拓展了龙旂、玉皇和断桥等矿化区的分布范围,表明具有较好的资源前景;深化了对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分布控制机制、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扩张脊硫化物矿藏前景。

——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取得新认识。在天休热液区新发现一处高温喷口群,拓展了热液活动的分布范围,获得了该热液系统受控于拆离断层的构造与岩石学的新证据;新发现3个热液系统,使得我国在该区域发现的热液系统数量增至9个。

——“潜龙二号”自主潜水器刷新作业纪录。“潜龙二号”进行了9个潜次应用,水下工作257小时,总航程654公里。在玉皇与西龙井区发现新的热液异常区;在第14区块、白堤与东龙井区探测到热液异常;获取的近底磁资料为热液区构造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调查,为评估印度洋国际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样品;首次开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况调查,初步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处于氧化状态。

——开展90度海岭、海气通量和洋中脊深部构造调查研究。在90度海岭回收连续工作11个月的深海潜标,获取的数据可了解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填补该海域深层和底层海流观测空白。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气象与波浪浮标,已连续工作6个月。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