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动态>>

50小时鏖战东太平洋——中国大洋50航次深海环境综合调查纪实

发布日期:2018-08-16 14:35:15

箱式取样器、温盐深仪、浮游生物拖网、多管取样器、原位大体积过滤器、水下影像和取样设备、锚系潜标系统……短短两天时间,东太平洋上同一个作业站位,深海环境调查“十八般武器”纷纷登场。

“这是本航次作业时间最长、调查手段最多、涉及学科最全的一个站位。”大洋50航次A段首席科学家黄浩如此评价。

这个站位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要开展如此长时间且密集的作业调查?《中国海洋报》特派记者发回现场报道。

image.png

图为中国大洋50航次深海环境综合调查(兰圣伟 摄

一场“硬仗”拉开序幕

当地时间8月12日9时许,东太平洋海域风平浪静。“向阳红03”船经过10个小时的航行顺利抵达预定作业站位。

此前一天的科考队例会已经明确,该站位作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包括布放锚系潜标这类“大工程”,需要全体队员和船员通力合作,共同打赢这场“硬仗”。

该站位首套布放的设备名为6000米级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由照相机、摄像机、诱捕笼、声学释放器、浮球等组成。该系统可凭自重沉至海底,计划在水下工作2天,实时记录海底生物生活状况,并获取深海生物样品。完成水下观测后,系统将靠浮球自主上浮到水面。

“作业站位平均水深达5000米,该系统可帮助科研人员一睹深海生物的原始生活状态。”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何雪宝博士说。

12时许,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艉甲板。十几名科考队员紧紧拉住止荡绳,长长的吊臂将重达800公斤的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稳稳吊起。

“脱钩,设备入水!”

随着现场指挥一声令下,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脱离缆绳没入碧蓝海水……这场长达50个小时的深海环境调查作业就此拉开序幕。

image.png

图为中国大洋50航次深海环境综合调查兰圣伟 摄

十余项调查奋战两昼夜

十余项调查项目“连轴转”、艉甲板和右舷甲板交替作业……考验的不仅是科考队员的意志力,还有团队协作能力。

12日13时,“向阳红03”船右舷甲板,浮游生物拖网作业准备就绪。5名科考队员将拖网挂在钢缆上,红色A型架启动下摆,设备缓缓靠近海面顺利布放入水。

随后,科考队员转战艉甲板,先后将箱式取样器和多管取样器吊放至甲板边缘,为后续调查作业做好准备。

17时,夜幕降临,温盐深仪采水作业在右舷甲板展开;22时,艉甲板灯火通明,多管取样作业正式开始……

甲板作业昼夜不停,船载实验室同样一片繁忙。在化学实验室,队员们通宵达旦忙着采集、过滤、测试、封存样品,以备回国后再进行更为精确的研究;在地球物理实验室,科考队员实时关注设备入水、着底、出水情况,并快速记录下关键数据。

13日8时,科考队迎来本站位强度最大的一次作业——布放5000米全水深锚系潜标。20多位科考队员和船员聚集艉甲板,捆扎仪器、搬运设备、检查调试、操控吊臂、顺次布放……入夜,原位大体积过滤调查作业接续进行……

14日8时,科考队员对两天前布放的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下达释放指令,设备开始从5000多米深海底缓慢上浮。近3个小时后,该系统被回收至艉甲板,标志着该站位全部调查作业结束。此时,距离该站位首次作业已经整整过去两天两夜。

image.png

图为中国大洋50航次深海环境综合调查兰圣伟 摄

特殊站位参照意义大

科考队如此“兴师动众”的原因何在?

“该站位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西区东侧边缘,深海生物多样性丰富,在整个合同区内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何雪宝说,深海生态环境调查不仅是探索生命起源和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履行保护海洋环境国际义务、维护国家海洋资源权益的前沿性工作。

“密集调查作业持续了整整两天,涉及学科广泛,包括生物、化学、水文、地质、地球物理等,获取了大量一手样品和数据,为深入研究该区域的深海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黄浩解释说,科考队以该站位为对比参照区,通过现场多学科联合调查,分析深海地质环境、底层动力环境、化学因子及总有机碳、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一方面满足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对环境基线数据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维持机制的研究。(作者 兰圣伟)

image.png

图为中国大洋50航次深海环境综合调查兰圣伟 摄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