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动态>>

形似海星的水下运动健将——海蛇尾

发布日期:2020-05-09 09:55:40

探索深海奥秘、领略大洋成就。“‘颂’读深蓝”第三期,为大家介绍一位形似海星的水下运动健将。

image.png

展品档案

image.png

展品名称:海蛇尾

调查航次:大洋37航次

采集位置:西太平洋海山

调查船:向阳红09

采样年份:2016年

采样方式:蛟龙号机械手

采样水深:1677米

采样人:王春生/傅文韬

馆藏编号:ES00162

海星的表亲——海蛇尾

image.png



海蛇尾,与沿海常见的海星、海胆、海参等动物同属于棘皮动物,是棘皮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族。因为在其运动的时候,海蛇尾五条长长的“尾巴”有的前伸,有的拖后,特别像蛇的尾巴在扭动,所以取名为海蛇尾,而这五条“尾巴”其实是它的腕。


虽然海蛇尾外观上与海星极其相似。但是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区别。



image.png


左图为海星,右图为海蛇尾

海星和海蛇尾虽然都有腕和体盘,但海星体扁平,外观上看更像五角星,体盘和腕的分界也不明显。而海蛇尾的体盘相对较大,腕像蛇的尾巴且特别细长,比体盘的直径要长数倍,且体盘与腕之间可以看出明显交界。


海蛇尾的腕又细又脆,而且容易弯曲,喜欢沿着海底爬行。因其动作灵敏,运动本领强,还被称作“水下运动健将”。海蛇尾以淤泥中的有机碎屑为食,在受到攻击或感到危险时,很容易以“壮士断腕”的豪迈将部分腕甚至整个腕断掉,以此吸引天敌的注意力,然后乘机逃走。虽然丢掉了腕,但是好在海蛇尾的再生能力很强,断去的腕可以长成新个体,失去腕的个体也可以长出新腕,所以不至于因为“壮士断腕”而残疾或失去生命。



image.png


海绵上的海蛇尾

海蛇尾喜欢集群而居。在我国黄海,海蛇尾的分布密度高达平均每平方米380个。2008年,科学家在新西兰附近海域的麦格里海脊也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海蛇尾,遂将该地取名为“海蛇尾之城”。


海蛇尾的集群现象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有人统计过,它们可以在一起生活20年之久。而海蛇尾的寿命一般在25年左右,在无脊椎动物中算是长寿了。

对光敏感的海蛇尾


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有些海洋动物对光比较敏感。而海蛇尾除了可以根据光线改变自身的体色,还能察觉到自己的“尾巴”是否暴露在珊瑚礁外,并能迅速把“尾巴”藏到没有光照的地方。为了解其原因,科学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选择了一些对光敏感的海蛇尾种类进行观察,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照相用的感光胶片放在海蛇尾背部凸起物的下表面,结果发现在每一个凸起物下面的胶片上都能看到一个小光点,且光点大小与凸起物的大小相对应,而光点的强弱受凸起物所在位置的影响。


image.png


此实验说明,海蛇尾身上每一个凸起物都是一个光敏感器,或者说是一个“透镜”。无论光线从何处照射,这些“透镜”都会产生感应。所谓透镜,其实就是一种叫方解石晶体(由碳酸钙组成的矿物)组成的成千上万个凸起物。这些凸起物既可以充当海蛇尾的“眼睛”,也是其起到自我保护作用的“铠甲”。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在凸起物周围发现了色素细胞。在太阳光强烈时,这些色素细胞就会从凸起物的下表面转移到上表面,像“遮阳镜”一样为海蛇尾抵挡强烈的太阳光线。

所以海蛇尾之所以能对光线如此敏感,就是因为其背部进化出了成千上万个“透镜”,相当于长了成千上万只微型“眼睛”,共同形成了一只“巨型复眼”,令其全方位无死角感受外界光线。可以说,别人都是身上长了双眼睛,而海蛇尾是“眼睛”上长了个身子。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1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4873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